2021年1月份阅读报告

Posted by 陈树义 on 2021-02-06

过去的一月份读了好几本书,与大家分享我的阅读报告。这一个月里我读了 8 本书左右,有些读得比较深入,有些则只是简单翻翻。根据我的理解,给他们做了星级评价,同时也聊聊我的理解。

毛泽东选集

豆瓣地址:毛泽东选集(豆瓣)
评价:五颗星

《毛泽东选集》整体评价非常高,有人称其为屠龙术。虽然听起来有点神话了,但毛选确实是一本很有深度的书。毛选其实是收集了教员的演讲、书信内容等而出版的一本书,所以大部分章节没有必然的逻辑关联,看着看着可能会觉得无聊。但从有些略显无聊的章节中,我们能窥探教员的一些思想,从而领会到教员思想的深邃。

例如当美国朝鲜战争时期用原子弹来威胁我们时,教员说:美帝国主义都是纸老虎!用原子弹也不可能打赢中国人民,最终只会被中国人民打败!在当时的环境下,能说出这样坚定的话,说明教员是把这里面的矛盾关系分析得很清楚了。

对于毛选的内容,个人分为几种:第一种是单纯说事,并没有很多思想深度;第二种是分析当前局势下存在的问题,以及教员的看法;第三种是教员分享其对整个宇宙、整个世界、整个中国的深度分析以及方法论。

对于第一种单纯说事的,可能没有什么很大的收获,因此大致略过就行,例如:毛选第四卷《南京政府向何处去?》这一篇。对于第二种,是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需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去阅读,这些是有收获的,可以选择得读,例如:毛选第一卷《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这一篇。对于第三种,是我们学习的重点,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教员分析事物的方法论,例如:第一卷的《实践论》、《矛盾论》。简单地说:我们要着重学习毛选的第三种内容,学习教员分析事物的方法论。

毛选中最值得一看的就是《实践论》和《矛盾论》了。实践论说的是所有事物都需要去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矛盾论说的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我们要从事物的矛盾视角去分析事物。这里用简单的一句话就概括了实践论和矛盾论,但事实上书中用了将近 50 页的篇幅来聊这两件事情,书中不仅有理论也还有案例,很好懂。对于矛盾论这块,我看完针对整体脉络写了自己的理解,大家可以简单读读。

【我对矛盾论的理解】

1、两种宇宙观

第一种是形而上学。就是唯心主义者,我觉得是怎样的,就是怎样的。认为一切都是静止不变的,一切变化都是外在事物的作用。

第二种是唯物辩证法。即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外部起作用,之后引起内部的矛盾,之后才改变。倡导我们用发展、运动的眼光去认识事物。

教员倡导的是第二种(唯物辩证法)。

2、矛盾的普遍性

指的是矛盾普遍存在于一切事物中,注意指的是一切事物。有些人觉得某两者之间有差异,而没有矛盾。其实这两者的差异就是矛盾,但没有很强的对抗性罢了。

简单地说,矛盾是普遍存在于所有的事物当中的。

3、矛盾的特殊性

造就事物与其他事物不同的,不是共性,而是特殊性。对于矛盾也是如此。让矛盾之所以为这个矛盾,是因为其特殊性,其对于这个矛盾来说是特殊的。

我们认识事物都是从特殊到一般,再到一般到特殊,如此反复循环,才让我们的认识更加深刻。此外,不同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简单地说,矛盾的特殊性就是指其不同于其他矛盾的关键点。

而矛盾的相对性是指,事物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会相互转化的。在某个时期普遍性可能就变成了特殊性了。

4、主要的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主要的矛盾指的是事物之间可能有很多矛盾,但一定有一个是主要的。这个主要的矛盾起支配地位,其他矛盾是服从主要矛盾。要注意不同时期,主要的矛盾可能会发生变化。

其次矛盾的双方,必然有一个是占据主要地位的,另一个是较为弱势的。例如 1927 年的 KMT 是主要的,GCD 是弱势的。

矛盾的主要方面指的是在矛盾中,哪些是最主要的问题,哪些是次要的。例如当困难条件超过顺利条件时,困难是矛盾的主要方面,顺利是其次要方面。

5、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存在于一个整体之内,并且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而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是相互转化的,也就是存在永恒的斗争的。

因为有了斗争才有了转化,也才有了同一性。因此斗争性存在于同一性之中,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而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6、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在矛盾存在的时候,并不一定要采取对抗斗争。只有在矛盾双方的矛盾激化不可调节时,才需要采取对抗的形式。

简单地说,对抗只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它的一切形式。

7、结论

矛盾普遍存在于一切事物中,这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绝对性。
矛盾着的事物都有其特点,这是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的双方在不同时期是相对的,这是矛盾的相对性。
矛盾的双方不单独存在,并且它们相互转化,这是矛盾的同一性。
矛盾的事物必然会存在斗争,这是矛盾的斗争性。

思维的囚徒

豆瓣地址:思维的囚徒 (豆瓣)
评价:五颗星

《思维的囚徒》提出了人生的七个原则,其实第一个原则是:自由选择你的态度,这是让我评价五颗星的很重要一点。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尔是上个世纪的人,其一生很长时间被关在集中营里,但是他并没有自暴自弃,反而在逆境中选择积极的人生态度。

虽然现在是21世纪互联网时代,但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我们时常会抱怨这、抱怨那,觉得这不好那不好。可能不好的环境确实存在,但我们还是应该选择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我们不能选择外界的环境,但我们无论身处何处,我们都可以自由地选择你的态度。 当你想清楚这个道理,你就不会后悔,不会想着:我那时候要是这么就好了!

书中一共提出了七个原则,分别是:

  • 原则 1:自由地选择你的态度
  • 原则 2:实现有意义的目标
  • 原则 3:发现生命瞬间的意义
  • 原则 4:千万不要违心做事
  • 原则 5:从远处审视自己
  • 原则 6:改变你的关注焦点
  • 原则 7:要用于超越自己

不同的人阅读同样的书,会有不同的体会,对我来说第一个原则受益最大。看完之后觉得有兴趣,那就去读读看吧。

好好思考

豆瓣地址:好好思考 (豆瓣)
评价:五颗星

好好思考,说的是如何思考得更深。相对比与其他很高深的理论,这本书更加贴近我们的实践,但是又不失深度。读完这本书,你会发觉真的是有干货,而且也是较为真诚,而不是随便拼拼凑凑。作者成甲有另外一本书《好好学习》,讲的也是类似的学习提升方法论,读完也是觉得收获颇多。但无论哪本书,很重要的还是要去实践,没有实践都是零。

谈到实践,我就想起了教员《实践论》。忽然之间,发觉所有的东西都是关联的。无论是《好好学习》还是《好好思考》里面说的一些方法论,可能不一定每个都对你有效。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到合适我们的,之后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能力。

我这里摘取几段不错的知识点,仅供大家阅读。

如何判断自己工作生活的环境是否属于“高价值网络”呢?我常用的指标就是,看环境中产生创新机会的概率。

一个环境是否更容易产生创新机会,其关键在于:这个环境是否提供高频、高质量的信息、物质与能量的交换。越多元化的要素、越频繁的交流,就会带来越多的创新可能。两个生态系统的过渡地带,生物多样性最丰富;人脉、信息和资金交流汇合的地方,变化丰富,给人的启发和成长也是最多。

读完上面这段话,我自己是颇有感悟的。做公众号的朋友经常会想到建读者群,其实读者群也是一个价值网络,但组局者是否有思考过:自己的读者价值网络,是否是一个高价值的网络呢? 要成为一个高价值网络,那么这个网络必须能给成员带来价值交换。思考如何给读者带来价值交换,就知道了如何做好一个社群。

当说到如何快速成长的时候,书中提到「超级人脉」这个概念。但作者并没有一味地停留在高处,而是承认找到很好的老师是很难的,并且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办法。

尽管本节我们一直在强调向超级人脉面对面学习的重要性,但是也必须承认,我们并不是一直都能很幸运地找到这样的老师。如果不能在现实中和高手建立联系,我们还可以退而求其次,阅读大师和高手的书籍或文章。这个时候,寻找大师的书籍,也算寻找超级人脉。

大师级的超级人脉可以分为四类:①开创一个新领域的奠基者型大师;②建立新流派的转折型大师;③把各家观点统一的集大成型大师;④持不同意见的反对者。顺着这个脉络,就能找到这个领域最重要的超级人脉人物及书籍。通过对比不同角色大师的观点,我们对问题的理解会更加全面、有深度,进而提炼出底层的思维模型。

对于这段话,我也写下了自己的感悟:

寻找超级人脉固然是最佳选择,但不确定性却很高。实在无法认识超级人脉,那么退而求其次学习大师的书籍也是不错的选择。从这句话我们也可以提炼出一种选择策略:只要你确定了行进的方向,那么总能找到对应的办法。就像这个例子一样,找不到大师,那就找大师的书籍。找不到大师的书籍(虽然不太可能哈),那就找到你身边所有能成长的东西。

从上面我分享的一些例子来看,这本书还是比较接地气的,而不是空谈理论。喜欢的朋友可以到微信读书阅读,微信读书上也可以看到我的一些思考想法。

破茧成蝶:用户体验设计师的成长之路

豆瓣地址:破茧成蝶 (豆瓣)
评价:四颗星

这本书说的是用户交互设计方面的书籍,其是从工作实战的角度去讲这方面的知识。这本书比较适合想了解交互设计的小白阅读,看完之后可以对交互设计有了基本的了解,知道交互设计在现在工作中是怎么发挥价值的,知道交互设计是怎么和其他工种配合协作的。

这本书评价四颗星,是因为它看起来非常易懂,也让我有了一些收获。例如书中讲了用户研究、交互设计、视觉设计的区别,以及它们是怎么协作的。简单地说:要做一个东西,首先是用户研究专员去研究用户的需求,之后交互设计去做原型,最后视觉设计去将其美化。

例如书中讲到交互设计,其实就是要满足用户上帝的需求,又要满足公司老板的诉求!这一点也是让我颇有收获。交互设计,本质上就是让用户降低使用产品的门槛,让用户一看就知道怎么用。但有些时候为了商业利益,我们需要做一些让用户增加成本的事情。这时候如何很好地平衡这两者的关系,就是一个优秀的交互设计师需要去做的。

关于平衡用户使用成本与商业利益这个事情,俞军老师在《俞军产品方法论》中也有说到:产品应该是在给定条件下,选择满足哪些用户需求,创造哪些用户价值,以更多地促成交换,让企业有最高的收入。 这个思路放在交互设计也是一样的。我们不可能满足用户的所有要求,而一点收入都没有,这样是不可持续的。

设计心理学

豆瓣地址:设计心理学 (豆瓣)
评价:四颗星

《设计心理学》可以说是交互设计领域的经典书籍。与《破茧成蝶》相比,其比较晦涩难懂,但是其思想高度更高,是从更高的理论程度去思考人与物品的交互。

我看这本书的前面几章,弄懂了两个概念:示能、意符。

示能这个词,是指一个物理对象与人之间的关系(无论是动物还是人类,甚至机器和机器人,它们之间发生的任何交互作用)。按我的理解,示能就是表示物体与物体的关系(表示的能量,所以叫示能?)。例如透明的玻璃就表明了其他东西不能通过它,但很多鸟却试图穿过去,有些人走路通过的时候也会撞上去。这其实就是没有意识到透明玻璃的示能。但如果示能能被表示出来,我们就能够避免这种尴尬情况的发生,而意符就是用来解决这个问题的。

意符其实就是有意义的符号。例如门上的把手暗示我们这个门可以被拉开,这个把手就是一个意符。透明玻璃上贴的一个告示,告诉我们这里是透明玻璃,这个告示就是一个意符。

从我上面举的两个概念来看,大家应该可以大概知道这本书的味道了。其是从较高的思想高度去思考交互设计这件事情,但也举了生活中的一些例子,不至于太难懂。但整体来说,读这本书还是需要我们静下心来,一点点去思考,慢慢去领悟的。

菊与刀

豆瓣地址:菊与刀 (豆瓣)
评价:四颗星

《菊与刀》是一种经典的人类学书籍。何谓人类学?干巴巴地讲概念大家可能听不懂,我举个例子来说。你去到了一个原始部落,你看到部落里的人围在一起做一个很奇怪的意识,你完全不懂。部落里的人日常会一起做一些特别的事情,你也不懂。作为一个想与部落做交易的你,你需要去了解他们这些仪式背后的含义,去理解他们的文化。而研究这些事情的学科,就叫做人类学。

这本书诞生的时期就是二战时期,美国对日本宣战。美国对日本军队的一些现象非常不解,例如:为什么杀到越接近日本本土的地方,日本军队抵抗得越激烈?这里面是什么信念支撑着他们?这跟日本的某些文化是否相关?

这本书就是美国的某位学者去研究日本文化的书籍,里面细细碎碎讲了一些日本的现象,以及其背后的原因。不过由于当时条件限制,作者其实只是在美国访问留美日本人,从他们的一些经历去了解日本文化,所以相对局限一些。

菊花是日本的国花,其在日本文化中有着特别的意义。而刀则是指武士刀精神,同样在日本文化有特别的意义。菊花代表温和,刀又代表暴力,这或许代表着日本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两种特点。

读完这本书,只有一些细碎的概念,并没有一个非常大的框架性概念。所以如果你想读这本书,可以跳跃地读,读那些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即可。

毛泽东传

豆瓣地址:毛泽东传 (豆瓣)
评价:三颗星

评价是三颗星,主要是我之前看过很多教员相关的书籍了。对于教员的成长历史都大致有了一些印象,所以这本书其实我是听书的,整体来说是还不错的。从这本书里可以得到的,更多是一些潜移默化的东西,不会立刻有一些收获。

如果想要了解我们党的发展历史,那有很多电视剧也可以了解看看,可能比看书来得更有趣一些。例如:《恰同学少年》、《邓小平时代》等。从《恰同学少年》里,你会看到教员也是从一个普通人成长起来的,甚至起点比我们很多人都低。你会看到教员也是在将近 40 岁之时,也才确立了在我们党的核心地位。读完想想自己,伟人四十岁才开始走向巅峰。我们三十岁也才刚刚开始,要继续努力!

给产品经理讲技术

豆瓣地址:给产品经理讲技术 (豆瓣)
评价:三颗星

这本书是写给技术小白的书,让其大致了解一些技术上的原理。书的特点是覆盖面特别广,包含了前端、后端、移动端、安全、网络等等。

对于我们做技术的人来说,看这本书没啥意义,有点浪费时间。对于产品或者其他技术小白来说,可以尝试着翻着看。但由于其实没有逻辑性的,所以看着看着会无聊,会看不下去是很正常的。所以或许是可以作为工具书来看,涉及到相关的东西就来翻一翻(但很多时候我们可能会选择去百度搜索结果,这样一看好像有点鸡肋)。或者是作为碎片化阅读来看。

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可以翻着看、不必太认真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