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份看了17本书,我只推荐这8本!

Posted by 陈树义 on 2021-02-28

本文同步发表于个人博客 shuyi.tech,欢迎跳转原文阅读。

又到 2 月份底了,这个月你看了几本书呢?

对于读书,其实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评分也是。例如《几何原本》与《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对于一个数学迷来说,那肯定是五星级的好书。但我并不是数学迷,看着密密麻麻的公式着实喜欢不上来,所以评价只有三星。

另外对于怎样才算读完一本书,其实也是很私人的问题。有些人觉得:读书一定要一字一句看完才算读完。所以他们会反驳我:你一个月看 17 本书,怎么看的?骗人的吧?!其实我之前也觉得看书一定要一字一句地看完,但现在不觉得了。

如果一本书对于我来说只有一两章感兴趣,那我看完了这两章也算是看完了。当然你可以有不同的标准,但对于我来说看完的标准就是如此。比如一本书我可能确实看不下去,那我通过书评、其他人的资料,结合着看完了,并且有了一定收获,那我也算是看完了。

所以说读书真的是一件私人的事情,不同人有不同的标准,自己喜欢就好了。 我给自己定了一个规矩,看完一本书一定要在豆瓣上标记一下星级,并且写一篇书评。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一方面是起到记录的作用,一年后你回过头来看看,你会发现原来自己读了这么多数。此外,给书籍评星级,你可以知道自己曾经读过哪些书,当时你对这些书的看法是怎样的。另一方面是强迫自己去思考这本书写了什么,如果没有写书评,那很可能就是随便糊弄一下就觉得是读完了。

读完评星级、写书评是一个很有仪式感的事情,虽然有时候会觉得很烦,但却是一件很重要、很有意义的事情!

2 月份恰逢春节,有了大把的时间看书。比起 1 月份看的 8 本书,2 月份看的书直接翻番了,达到了 17 本之多!看的书有好有坏,但总的来说好的书还是占了50%以上的。

这里说的推荐八本,就是上图中四星级、五星级的书了。五星级的书是写得很不错,深入浅出,对我帮助非常大的书。四星级的则是有独特的想法,能给我启发,但是还达不到深入浅出的那种。我这里会按照星级由高到低介绍,三星级及以下的就简单介绍了。

《学好数学并不难》

评价:五颗星
豆瓣地址:学好数学并不难:几何 (豆瓣)

《学好数学并不难》是一个系列,一共有两本,分别讲几何和代数。我精读了《学好数学并不难:集合》这一本,代数这一本我只是粗读了一下。

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研究基础数学的博士,读完之后不得不佩服他。他对数学的理解非常深刻,已经上升到了哲学的层面了。我们都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但我们却没有一个感性的理解,但这本书里把写出了这种感性的理解了!

我们都知道数学中有负数,但你知道为什么要有负数吗?一般人就会觉得:有就是有,哪有那么多为什么!但作者从生活中解释了为什么会有负数。作者说古代的时候做生意,如果你有10块,那你只能进10块钱的货。但如果你想买更多货呢?老板看你生意做得好,那么可以赊账给你,给你进20块钱的货。那么这时候如果去表示「你欠老板10块钱」这个事情呢?你看负数在这种场景下是有用的,数学来源于生活!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为什么有阿拉伯数学?为什么 0 和 1 是数学中最重要的两个数字?什么是算术思维?什么是代数思维?等等。

另一个我从这本书中得到的感悟是:如何用数学去解决生活问题。 作者举了一个例子:当我们洗完衣服后,我们会再过两遍水。假设现在有 1 升水,那么第一次用多少升水,第二次用多少升水,洗出来的衣服最干净呢?

对于这个问题,相信很多人都是没有思路的。但作者厉害就厉害在能找到思路,找出一个个的变量,把其转化成一个数学等式,最终得出了答案!至于思路具体是怎样的,我就不细说了,感兴趣的赶紧看书去吧。

这让我想起了谷歌和微软类似的面试题:一个城市有多少个水井盖?一个城市有多少个加油站?其实他们都是同样的问题。作者提出:一个问题是否是数学问题,要看是否能用数学语言表示。能用数学语言表示的,那么它就是数学问题。数学问题都是有精确答案的,而非数学问题则只能定性。 作者还告诉我们如何将生活问题用数学语言表示,如何去找到一些确定的点。这相当于教会了我们一种思维方式,这可是相当厉害啊!

写到这里,相信大家对于这本书的价值应该毋庸置疑了吧,赶紧去看吧!哈哈。

《被讨厌的勇气》

评级:五颗星
豆瓣地址:被讨厌的勇气 (豆瓣)

不得不说,这是一本让我收获很大的书,五星的评价绝对值得!这本书以对话的口吻去写,整体读下来非常易读。书中基本上处处都是哲学道理,每处都能给予我启发。这本书是我最近唯一一本一字一句看完的书,写了几百个笔记。

我们总会抱怨自己的出身,觉得这是不公平的事情,自己无力改变。但作者却认为一切都是自己选择的,或许我们的出身确实无法改变,但我们出身之后的很多事情都是自己的选择。同一个事情,问题不在于世界是怎样的,而在于你是怎么想,你是怎么看待这些事的。

人无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改变,都可以选择自己的态度。这与《思维的囚徒》中提到的一致,它也认为人无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态度。很多时候我们抱怨目前的工作,但却迟迟不跳槽。这是因为他们没有勇气做这个决定。在面对变化产生的不安与不变带来的不满时,他选择了后者。没错,是因为你缺乏勇气,而不是你没钱或者其他。

书中还指出:一切烦恼来自于人际关系,要学会课题分离。 我们因为得不到别人的认可而苦恼,父母因为孩子不听话而苦恼。作者笔下的哲人告诉我们要学会:课题分离,即别人的人生与自己的人生是两个不同的课题,不要去随意干涉别人的课题。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获得太糟心。

书中也指出:自由就是不再寻求他人的认可,要学会为自己而活。 很多时候我们就是为了寻求他人的认可,而逐渐迷失了自我。我们需要去追寻自己内心的热爱,而不是活在别人的世界中。

最后聊到了人生的意义。哲人说:其实没有普遍的人生意义,人生意义都是自己赋予自己的。如果你觉得做图书馆管理员很喜欢,那你一辈子就做这个有可以,这就是你的人生意义。聊到这里的时候,我一下子明白了最近困惑的一些事情。

很多时候我看到别人做什么,就想着自己也要去做。但却没有真正地问自己,这是我热爱的事情吗?我喜欢做这个事情吗?其实我只是跟风而已!我们需要去寻找让自己快乐的事情,然后持续为其付出,为社会创造价值,那这就是你的人生意义!

总的来说,这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它能给你力量,能让你有勇气去做真正的自己!看完之后我自己就像醍醐灌顶一般,感觉成长了许多。但实际上写书评的时候,却写不出什么东西,但我确确实实觉得这对我有很大的帮助。

梳理还讲了很多经典的结论,这里简单列举一下,就不深入聊了。

  • 一切烦恼来自于人际关系
  • 要学会课题分离
  • 人际关系的最终目标就是共同体感觉
  • 建立共同体感觉的三个重要节点: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
  • 并没有普遍的人生意义,人生意义都是自己赋予自己的。
  • 人生最重要的不是过去,也不是未来,而是现在!
  • 想要不迷茫,就要记住引导之星——他者贡献。

看完这本书,我想给自己定一些目标,去落实到我的生活中。

第一点:自我接纳。

接纳自己是平凡人,遇到问题不要否定自己,而是接纳自己,鼓励自己做得更好!

第二点:他者信赖。

无条件地信赖他人,相信别人能做好这件事情。即使他人做错了,或者背叛了你,也不要有负面情绪。从内心去信赖他人,去鼓励他人。

第三点:他者贡献。

多为他人做贡献,为他人创造价值。

第四点:课题分离。

学会将自己的人生与他人分离开来,不要总是和别人对比。要与自己对比,做最好的自己!

我们半年后再来看一遍这本书,看看自己做到了哪些,哪些还没做到。不断地反思,才能不断地成长,加油!

《秋叶特训营:写作7堂课》

评价:四颗星
豆瓣地址:写作 7 堂课 (豆瓣)

之前写作基本靠灵感,这就导致无法稳定输出。当你状态好的时候,能写很多。但是当你状态不好的时候,基本一篇都写不出来。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收获是:要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要在平时不断地积累素材,这样才会有源源不断的想法。

之前的我对写做的印象是靠灵感,一定要自己有独特想法的。但实际上如果依赖这种方式,你很难有稳定的输出。写作应该是一种技能,只要你想,你就可以通过你的技能源源不断地输出,而不是靠灵感这种玄幻的东西。 如果要这样判断写作技能的话,那我的写作技能真的就是零分了。不得不说,秋叶大叔的这个看法我是认可的,写作不能单靠灵感,而要变成一种技能。这也是后续我应该去提高的。

书里还写了不少有用的习惯和技巧,但这些都需要你一点点去实践,需要一点时间。个人建议可以边写作、边来翻阅这本书,相信一边写一边回顾,每次都会有不同的感触,每次都能发现新的提高点。

《俞军产品方法论》

评级:四颗星
豆瓣地址:俞军产品方法论 (豆瓣)

俞军,江湖人称产品之神。素有「南张小龙,北俞军」之称号。而这本书就是其第一本关于产品方法论的书,但看完之后发觉这有可能也并不是其主笔写的。在自序中俞军也坦言,对于系统性可能无法比较差,无法达到大家想象中的高度。这也印证了我的猜测。

整本书读下来,前面读得还算不错,但写到中间的时候就慢慢跨了。 特别是关于「交易」、「决策」那两章,整体理论性特别强,而案例则偏少,让人读得昏昏欲睡。而后续关于产品经理的选拔与成长,倒是能吸引一些目光,让我能继续坚持读下去。此外,书中关于滴滴对于一些产品场景的考虑,也是比较吸引人的地方,例如:对于醉酒乘客这种场景的思考、对于高峰期排队加价场景的思考等等。

所以整体来说,书值得一读,里面有一些独特的见解值得一看。但还达不到非常好的那种程度,要说五星评价,那还达不到。三星(还行)着实有点低,四星(推荐)总觉得有些高了,整体可能三星半吧,就给了四星了。下面聊聊我的几点收获。

在说到产品应该如何提升的时候,书中说道:

国内和硅谷还很不一样,硅谷那边即使是脸书这样较重视产品经理的公司,其产品经理也没那么多。虽然不是一个产品对应一个产品经理,但产品经理一般要负责一个项目、一个重要子方向,是小团队制。只有在中国,一个产品或业务,经常会有十多个产品经理,甚至几十个产品经理。这说明,产品经理的职能跟很多岗位有重叠、交叉或被强化了。
对此我深表赞同。如果一个产品或业务,会有十多个产品经理。那产品能得到的实践历练是很少的,或者说根本没有。如果一个产品不能对产品或业务有主导权,不能不断根据自己的思考去调整,那他可能就是一个工具人,一个只会画原型、写需求文档的工具人! 而他那洞察与逻辑,永远没有机会得到提升!

在说到用户体验的时候,书中说道:

体验的重要性的提升让很多人误以为产品经理最重要的工作是做好体验,但是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好的体验只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用户的交易成本,并不是产品的全部。
好的体验能降低用户使用成本,但价值才是产品的核心。 没有价值的东西,多容易使用也没用。 就像一个饭馆,你觉得是价格低重要,还是地理位置重要,还是味道重要? 我的答案是:味道重要。 理由很简单,你问问自己:一块钱的面,但是很难吃,你吃吗? 很好吃的面,但是要 100 块,你会吃吗?

说到产品与价值,书中说道:

做产品要强调创造用户价值,因为企业与用户交换的从来不是产品,而是价值。
确实产品只是价值的一个载体,没有价值产品也就不存在。但为什么我们还会认为产品给用户创造价值呢? 因为价值确实需要有一个载体,于是我们更习惯于用载体这个具体的东西,来表达价值。

在聊到企业、用户与产品的关系的时候,其指出企业是通过「产品」这个媒介,去跟用户做价值交换。企业要做的不是一味满足用户,而不创造商业价值,而是要寻找一个平衡点。

企业能做的,是在给定条件下,选择满足哪些用户需求,创造哪些用户价值,以更多地促成交换,让企业有最高的边际收益和 ROI(投资回报率)。一句话总结就是,创造 “有利可图” 的用户价值。

聊到用户的时候,提示我们要注意某个功能,可能只是某个用户在某个场景下的需求。这里提到了用户、场景两个维度,这两个维度可能都是我们没有留意到的。我们通常都认为某个功能就是某个用户想要的,而没有考虑到场景这个维度。

由于不同产品满足用户不同场景下的需求,当某个产品完全满足了某个用户在某个场景下的某类需求,那么就可以说此用户是该产品的一个用户。

所以对于产品来说,他们要摒弃「一个功能满足所有需求」的错误观念。在做任何产品的时候,需要有「场景」、「用户群」的概念。要思考:我这个功能满足了哪些用户、在哪些场景下的需求? 有这样一个概念之后,他才能更清晰地知道功能应该设计成什么样子,而不是最终变成四不像!

提到用户价值的时候,书中指出:用户价值 = 新体验 - 旧体验 - 替换成本。

他在百度总结了 12 条产品方法论,还是太复杂,现在简化成了一个公式:用户价值=新体验-旧体验-替换成本。

这个公式如何理解呢?其实就是让用户换一个产品之后,他能收获的价值。 要让一个用户换到新的产品,那么新产品必须有新体验,这些新体验必须是有价值的。 所以新体验 - 旧体验 - 替换成本,就是用户切换到新产品之后能收获的价值,也就是用户价值。

书中还提到产品经理分为几种:开创型、增长型、协调性。 这三种不同类型的产品经理,会在不同产品的不同阶段发挥作用。

产品处在不稳定期时,开创型产品经理最重要,因为要寻找变量。但是随着产品形态稳定,进入高速增长期,增长型和协作型产品经理的作用逐渐体现,并伴随着产品数据的增长不断放大。
增长型产品经理才是大部分公司的基石,而且这个类型的能力要求会低得多,只要理科逻辑相对过得去就行。
当公司团队变大,业务做大、做复杂以后,管理和发掘团队的价值比自己做增长更重要,就需要一个协作型产品经理,去考虑(企业)内部协作和外部协作,通过外部的各种力量来创造更大的价值和更好地发挥内部的力量。

《程序员修炼之道》

评分:四颗星
豆瓣地址:程序员修炼之道 (豆瓣)

四颗星指的是有一些有价值的观点,但并不需要很细致去读,有闲时间就翻一翻即可。而五星指的是非常好的书,要么是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要么就是非常值得琢磨。但很可惜这本书暂时还达不到这个水平。

这本书到底是讲什么的呢? 从书籍开头的一段话我们可以一窥究竟。

从程序员的个体哲学到编码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再到团队的项目管理;从程序员要如何扩充知识,如何思考问题,如何利用有效的工具打造个人的工作环境,到项目启动之前如何建立一些基本准则,如何分析、设计、编写、测试、重构,如何实现自动化,甚至是项目团队中提高实效的原则。

如上面这段话所说,这本书的阅读对象是程序员,内容涵盖了:代码编写、测试、重构、需求沟通、思考问题、个人成长、高效合作等话题。而整本书都以「提示N:XXXX」的方式开展,例如:

提示8:定期为你的知识资产投资。

引入一个提示之后,简单解释一些作者的一些观点。对于我来说,很多内容看看标题,或者粗体内容就能够猜到一二,所以我还是看得很快的。而我也最终看完了这本书,梳理了本书所有 70 个提示。

聊完了这本书的结构,以及行文风格。我们就来聊一聊这本书的好与坏吧。

这本书好的地方在于:作者将其成长经验分享出来,虽然有些细碎,但是能够给程序员朋友们一些启发,为他们指明方向。

例如提示 3 说到:要提供各种选择,而不是找蹩脚的借口。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导。很多程序员面对产品的需求,经常给出了很蹩脚的借口,而不是有理有据的理由。作者指出我们给理由之前要先问问自己,如果你听到这个理由,你会觉得这个理由有说服力吗?

例如提示 8 说到:定期为你的知识资产投资。中年危机的盛行让我们犹如惊弓之鸟,也让我们浮躁了起来。于是大家都不学习技术了,都去搞副业了。但这个提示指出,我们需要去定期投资我们的知识资产。与其整天恐慌犹豫,不如安下心来去投资自己的知识资产,学习更多有用的东西。

类似的提示有不少,虽然我是工作了六年的程序员,但是也可以从本书获得一些启发与提示。但为什么这本书只有四颗星,而不是五颗星?这就要说到它的坏处了。

这本书的坏处在于:翻译不够好、内容过时、表述方式不接地气。

翻译不够好,说的是「提示」这块的。我可以举出不少例子。例如提示23的英文是:「Always Use Source Code Control」,意思是我们要使用 Git 那样的源码版本管理工具去管理我们的代码。但翻译是:总是使用源码控制!

What?使用源码控制?啥意思?这不就是直译过来么。我也是醉了呀!类似的地方还有很多,我就不一一列举了。所以大家读的时候要习惯这种蹩脚的翻译。

内容过时,说的是里面一些内容。毕竟这本书写的时间有几十年了,所以书里有些内容可能不太符合现今的情况。这里我就不举例子了,但这确实是我读完之后的感觉。

表述方式不接底气,说的是作者的表达方式。单从提示,有时候我们是不知道作者要说什么的。即使细细琢磨也很难理解。例如:用曳光弹找到目标。啥意思?曳光弹?其实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是 MVP 的概念,即我们先用最小功能(曳光弹)去弄清楚用户的需求(目标)。类似的还有很多,这里不一一列举了。

总的来说,这本书值得阅读的东西有很多,超过了它的缺点。所以他值得四星。但由于其表达方式、内容、翻译存在一些缺陷,所以五星还是达不到的。

对于这本书来说,有两三年经验的程序员读一读是比较好的。刚刚毕业的人读这本书,可能不会有太多收获。对于这本书的阅读方式:我建议大家围绕「提示」看。如果你能一眼能知道说的是什么,那就粗读即可。如果不清楚,那就详细看看内容。

好了,这就是我对这本书的评价。如果书评对你有帮助,请帮我点一个「有用」,让更多的人看到!感谢你!

《枪炮、病菌与钢铁》

评级:四颗星
豆瓣地址:枪炮、病菌与钢铁 (豆瓣)

枪炮代表着战争、病菌代表着疾病、钢铁代表着技术,它们都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的武器。但如果你真的非常仔细地看这本书,你或许会昏昏欲睡。这并不是说作者实力不够,而是书中涉猎的太多。有时候一页上的概念就多达几十个概念,例如:尼安德特人、克罗马努人、新几内亚、苏门答腊、新西兰、亚洲犀、鸵鸟蛋、克罗维、巴塔哥尼亚高原、冰河世纪等等。看到这么多的概念,我想不昏昏欲睡才怪!

如果你是一个历史人文、人类学、考古研究的专业人员或爱好者,那么这本书或许会给你带来酣畅淋漓的感觉。因为这些概念你本来就熟悉,阅读到他们不但不会让你感觉到陌生,反而会让你感受到作者的知识广博。但如果你像我一样,只是一个普通的读者,甚至是一个理科思维的读者,那么读这些内容真的会昏昏欲睡。

我们都知道一本书都是有脉络的,那这本书的脉络是什么呢?或许抓着这本书的脉络去读,忽略那些不是很关键的概念,能够让我们读得更有趣一些。其实这本书整篇都是为了解答一个问题:

为什么是欧亚大陆人征服、赶走或大批杀死印第安人、澳大利亚人和非洲人,而不是相反?

或者我们可以用另一种方式来描述这个问题:

为什么在不同的大陆上人类以如此不同的速度发展呢?这种速度上的差异就构成了历史的最广泛的模式,也是我这本书的主题。

对于上面这个问题,有许多种学派。有些人认为人种之间的智力差异造成了这一切,也就是说白种人就是比黑种人聪明。在作者所处的那个年代,这种观念深入人心,可谓是成为了主流。但作者却提出来另一种说法:大陆人类的发展差异,是由于环境因素造成的,而不是智力差异。 而这本书就是作者潜心研究三十年的结果。

为了证明环境决定论的观点,作者将时间线拉回了 1.1 万年前,当时最早出现的智人是在非洲。而后才慢慢迁徙到了亚欧大陆,很久之后才到了澳大利亚和美洲。如果说这是因为人种的差异造成的,那作为最早诞生的非洲智人,是不是有着天生的优势?但后面的事实告诉我们,非洲现在反而是发展得最差的。

人类在全世界的扩张

农业是文明的根基,有了农业才有余粮,才能去扩大生产、发展技术。而农业要发展,则依赖耕种技术的发展。非洲智人虽然有时间优势,但是其大陆分布是南北走向,气候彼此不同。这在靠天吃饭的农业时代是致命的打击!南方的耕种技术不能应用到北方,这就严重阻碍了农业技术的传播。反观欧亚大陆,其大陆分布是东西分布的,一致的气候条件使得耕种技术传播更为方便。

农业的发达使得有余粮去驯化动物,实现大规模的动物圈养,从而进一步提高物资的多样性。农业、畜牧业的多样性又带来了细菌的多样性,这使得当地人种对于不同的细菌有了抗体。随着农业、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能够留存下来的粮食就更多了,于是就可以去发展更多的技术,去征服更多的领土。

通过农业的发展,带来了技术的传播。在征战其他大陆的过程中,技术发展带来的枪炮、钢铁技术打开了国门,随之而来的细菌则变成了更为强大的武器。对于从没接触过这些细菌的美洲土著来说,这简直就是一场噩梦!

简单来说: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了不同人种在农业发展上的差异。农业作为文明的根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率先达到农业文明的人种有了先发优势,由此在文明的道路上走得更快。

形成最广泛的历史模式的因素

作者在最后总结了环境的四组最重要的差异。

第一组差异是各大陆在可以用作驯化的物种差异。 简单地说,不同大陆可以驯化的野生动植物差异是很大的,这也就导致了文明发展的差异。

第二组差异是那些影响传播和迁移速度的因素。 简单地说,就是非洲、美洲是南北分布的,这导致气候不一致,影响了农业技术的传播。此外,地理环境的不同也会导致传播、迁移速度的不同。例如某大陆山地特别多,那么自然也会影响这种传播速度。

第三组差异是影响不同大陆间传播的因素。 简单地说,不同大陆之间的传播也是有差异的。如果彼此之间传播较为通畅,那么它们就不会差别特别大。

第四组差异是各大陆之间在面积和人口总数方面的差异。 更大的面积或更多的人口意味着更多的额潜在发明者,更多可以采用的发明创造,也就有更大可能性发展得更快!这么看来穷人要多生孩子,这个策略是没错的嘛!

看到这里,大多数人能获得的知识点也就止步于此了。

不得不说,作者提出的问题是非常有深度,并且高度非常高的。

为什么在不同的大陆上人类以如此不同的速度发展呢?

阅读这本书能给我们带来的是一种宏观的思考方式,让我们能从更为宏观的高度去思考问题。我看一本书,总会想这些知识能给生活带来什么指导意义。 不得不说,我们将人类换成个人来分析,那就可以得出另外一个问题:

为什么同个大学毕业的人,毕业后会以如此不同的速度发展呢?

我们简单地将作者的总结改编、重新演绎一下,或许就可以得出类似的结论:

人与人之间发展的差异,不在于人与人之间的生理差异,而在于所成长的环境使然。

智者说一个人的命运,既要靠自我的奋斗,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 但除了历史之外,我们还受到许许多多的环境因素影响:

家庭的背景,
对象的有无,
婚姻的质量,
公司的远近,
工资的水平,
领导的看法,
同事的关系,
对手的策略,
晋升的空间,
眼界的范围,
时局的分析,
意外的状况
……

对于个人来说,选择有时候就是大于奋斗的。你生在西部的煤矿坑里,一年工资几十块,即使你再怎么天资聪慧,可能也要多费几十年去走出来。而如果你生在广东地区,即使多笨多不聪明,也可以少走几十年的弯路。这就是一个人所处环境所带来的的巨大差异。

我想这本书能给我们带来的最大收获是:让我们学会去分析那些真正影响我们的重要因素。

回到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本身,其实我觉得写得是挺烂的。对于作者的才学和实力,我是毫无怀疑的,毕竟是获得过普利策奖的作品。但实力强并不代表能写出通俗易懂的作品,这本书肯定不能算是通俗易懂。 除非你是人类学专业或者爱好者,否则你绝对看得昏昏欲睡。这本书每一章都没有一条思路,基本上都是想到什么说什么,你真的很难去抓到作者的思路。

所以如果你想读这本书,那么比较好的办法是跳着读,再去翻一翻网上的书评结合着读。这样的一种方式是比较合适的。

《你的第一本哲学书》

评级:四颗星
豆瓣地址:你的第一本哲学书 (豆瓣)

什么是哲学?或许我们都会觉得哲学很深奥,但实际上哲学就是思考的学科。这本书的结构非常简单,作者摘取了九个非常经典的哲学问题与我们探讨,让我们感性地感知哲学。这九个问题分别是:

  1. 我们能否认识意识之外的世界?
  2. 我们能否认识他人的意识?
  3. 意识与大脑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4. 语言如何获得意义?
  5. 我们是否有自由意志?
  6. 道德的基础是什么?
  7. 何种不平等是不公正的?
  8. 如何理解与面对死亡?
  9. 如何思考人生的意义?

本书作者在导言一章中说到:

与其先学上一大堆哲学理论,不如先对这些理论所尝试解答的哲学问题产生疑惑。而产生疑惑的最好方式,就是考察一些可能的答案,然后看看其中问题何在。我会尝试着为这些问题留下进一步思考的余地,但是即使我说了我自己的看法,除非你觉得确实有说服力,否则也不一定要相信它。

作者提倡先有疑惑,再去思考,再去寻找答案。同时也提出只有确实觉得有说服力,否则不要相信它。作者坦诚的态度让我好感瞬间飙升,很少有这么坦诚的作者了。而哲学其实更是如此,哲学并没有一个结论,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解释。

或许有些朋友会觉得哲学的东西子虚乌有,但实际上哲学的本质是激发思考。哲学就是质疑生活一切理所当然的东西,然后去思考背后的原因。 例如: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为什么这样就是对的?为什么这样就是错的?会不会一件事情,你觉得是对的,但他就觉得不对呢?

书中最后一个问题是:如何思考人生的意义。书中说到:

你的存在对于其他一些人——例如你的父母和其他亲友——来说是很重要的,但是整体而言,他们的生命也是没有意义的。所以虽然你对他们来说很重要,但是这一点本身也是无关紧要的。你对他们很重要,他们对你也很重要,这让你觉得你的生命很有意义,但是说白了,你们也不过是自欺欺人而已。

记得看过某个节目的嘉宾说:其实人生本来就是没有意义的。但其实在我看来人生是有意义的。《被讨厌的勇气》一书中说到:人生没有普遍的意义,每个人的人生意义都是不同的。每个人的人生意义都需要自己去寻找,而不是看到别人那样,自己就有样学样。

简单地说:人生意义是自己赋予自己的。每个人都要去寻找自己热爱的东西,然后为之终其一生。如何验证自己是否真的找到了?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让你一辈子只做这件事情,你愿意吗?如果你明天就死了,你会后悔现在做的事情吗?

如果你的答案是:我不后悔!那么我想你已经找到了自己热爱的东西了。即使是一个图书馆管理员,如果你喜欢,那这就是你的人生意义。如果你就是喜欢做老师,那么一辈子做老师到老,就是你的人生意义。如果你喜欢扫大街,那这也是你的人生意义。

很多人会弄错人生意义与热爱的顺序。不是因为要让你的人生有意义,才去选择热爱的东西。而是因为你热爱了,你的人生才有意义。很多人没弄清楚自己热爱什么,就去追求人生的意义,这完全是主次颠倒的。

人首先应该去寻找能让自己快乐的事情,愿意为其奋斗一身的事情。只有这样,你才有动力持续不断地为其付出,你才会热爱这件事情。但很多人变成了:我做这件事情并不快乐,但我希望我的人生有意义,所以我去做那些在大众看来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

但其实并没有普遍的人生意义,每个人的人生意义都是自己赋予自己的。只要你喜欢,那你人生就是有意义的。但如果你是因为别人喜欢而去做,那你是活出了别人的人生意义了。

所以请追寻那些让你快乐的事情,持续为其付出,这样你才能找到你的热爱,你才能找到你的人生价值。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所在。我们需要的并不是每个人都做同样的事情,而是每个人都是自己做擅长、最热爱的事情。只有这样,这个世界才能创造出最大的价值!

《傅雷家书》

傅雷家书,其实就是傅雷与其家人的书信合集。整篇都比较细碎,我读不来多少就没看了。于是在知乎上搜索了一下「傅雷家书」,得出的评价都不怎样。整体来说,就是傅雷反省上很成功,但实践上很失败。这可能和我们这本书的期待有很大反差,本来以为看这本书是学着怎么教育孩子的,但实际上傅雷对于孩子的教育很失败。

摘录一段知乎的回答:《傅雷家书》本质和《蒋中正日记》并无区别,他们都擅长自我反省故作深沉,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败涂地,你如果去看傅雷在现实中是怎么教孩子的,那么你会发现,傅雷教孩子的水平和蒋中正打仗的微操水平不相上下。事实上,不止是傅雷,就是冰心,老舍,金庸…… 这些人虽然在文学上取得巨大成功,但在教育上都极其失败。 所以,此书不看也罢!

《几何原本》

我是因为《学好数学并不难》这本书了解到《几何原本》的。虽然之前也大致听说过,但是并没有想着去了解、看看。但很可惜的是,我也并没有读完这本书,甚至也并没有读多久,因为此时的我并不是很感兴趣。

从《学好数学并不难》的阐述里,我们大概可以知道《几何原本》是写了什么。简单地说,《几何原本》就是欧几里得从几条基本假设开始,经过了严格的逻辑推理证明,建立起了一个由几百条定理、推论组成的知识体系。这展现了欧几里得非常强悍的思辨能力。

中国古代也有《九章算术》,但是九章算术只是把数学只是按照数学的实际用途分门别类地编号。分地就看第一章,卖粮食看第二章,收税就看第六章。但是,如果打开《几何原本》,立刻就傻眼了,这本书哪是教我分土地的呀?它的目录里面只写着命题 1、命题 2、命题 3,它的内容就是在这些定理之间去证明。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这本书是牛顿去证明各种自然现象的书籍。

书很好,但我不是一个数学迷。所以对于我来说,价值不大。

《重构》

作为一个工作了六年的开发,临近年末重读此书,花了没几天就看完了。整体来说,这本书比较适合刚刚参加编程工作的小伙们读。对于菜鸟们来说,书中对于重构的思想(重构应该贯穿于日常工作中)可以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

可能是工作时间较久了,所以书中提到的很多技巧,其实都能一下子领会,所以也就看得特别快。基本上看了标题就知道要说啥事情,那基本上一章就几分钟略过。但对于新手来说,这本书还是不错的,整体逻辑也比较清晰。

书籍第一章用一个非常形象的例子讲述重构,让大家对重构有了感性的认识。之后讲了一些重构原则、不好的代码是怎样、重构前的准备,接着讲了很多重构的小技巧,最后讲了大型重构的经验。整体来说结构层层递进,读着是比较舒服的。

对于我来说,书中说的重构技巧感觉都有点过时了,或者说太简单了。例如:它告诉我们要 Extract Method,也就是说抽离函数,要把过长的函数抽离出来。要让函数名语义化。要用变量去替换表达式等等。其实这些都是日常操作,都已经知道了。所以对于这块内容,如果真的想提高,那么看看《阿里巴巴Java开发手册》可能收益更高。

虽然书中提到的这些重构技巧很简单,但可能真的有一些同学不遵守。因此如果你作为团队 leader,想去提升整体代码水平。那么将这些整合成一个类似于《阿里巴巴Java开发规范》的手册确实能有所帮助,可以约束开发团队往规范化的路上走。

整本书看下来,让我觉得比较认可的是作者对于重构的态度。作者提出:重构应该贯穿于日常工作中,而不应该专门拿一段时间来做重构。 结合这段时间的工作经验,我深表赞同。在实际工作中,业务需求繁忙。你能做的就是在做需求的时候,顺带把重构做了。就像蚂蚁搬家一样,一点点优化。而不可能要求业务方给你一两个星期,我来做一个优化,那真的不可能。

厮以为所有软件开发工程师都应该将「日常重构」深深记在心里,并将其落实到每天的工作中。只有这样,你们的系统代码才能越来越好,工作才有可能越做越轻松。这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整个团队的事。

下次应该写一篇《程序员重构指南》,把书中关于重构的思想、技巧都整理一下,相信会对技术同学们有所帮助。

《为什么是毛泽东》

关于主席的传记和电视剧看过不少,这本书的重点在于探究:为什么毛泽东能够成功?他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这从书的前言部分可以大致领会到。

那就是为什么中国革命的领袖是毛泽东?如果我们再深问一下,为什么毛泽东能运用马克思主义这一真理取得了成功?这样我们就能深入研究,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层。

这或许就是本书不同于其他传记的地方,它会更专注于毛泽东的不同之处。例如在说到大跃进亩产万斤的时候,作者提到毛泽东是近代领袖唯一下田劳作过的人,因此深知农民疾苦。

这是毛泽东最不同于中国其他领袖的地方,他是中国近代领袖中唯一真正在土地上劳作过的人。一亩地能打多少粮食,他知道得清清楚楚,面对“大跃进”中的宣传说亩产上万斤,毛泽东说这是吹牛、放大炮,并对某位领导说,你没有种过地,我是种过地的。

在说到为什么少年毛泽东为何如此热衷于读书,作者提到其不同时期都有不同的启蒙者,这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少年毛泽东为什么如此热衷于读书呢?这样的种子是怎样种进毛泽东的心田里的?无法想象没有读过书的毛泽东能通过什么途径进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阶层,也就不可能再有后来的一切革命,所以读书是毛泽东成功天梯的第一阶。
读书并不意味着一定能够成功,因为读书的人实在是太多了,但不读书即使已经获得些许成功也不过是个土财主罢了。

在我读此书的过程中,我也一直在思考:为什么是毛泽东能成功,而不是其他人?

如果说很聪明,那比毛泽东聪明的肯定有很多,为啥是他?如果说是12月26日出身的,美化为耶稣降世,那这一天出生的人一定很多,为啥不是其他人?

这么一问,这个问题似乎进入了死胡同。最终我发现我的思考力有一个漏洞,那就是不考虑时间、空间的影响。最后我得出的结论是:不同时期,毛泽东身上不同的优势与特质发挥了作用。

例如在少年时期,毛泽东这时候要比起康有为、陈独秀那肯定无法匹敌。但在韶山这块地方,其胜在有不错的家境,也有不错的启蒙老师。在韶山这一阶段,其启蒙老师换了好几个,而且每个老师越换越好。所以在韶山这一阶段,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其启蒙老师的资源,最大的改变是让毛泽东爱上读书。

之后出了韶山去了湘乡,去上了西式教育的小学。此时接触到了梁启超、康有为的思想,打破了封建王朝思想的桎梏,使得其进一步成长,其视野更加开阔。在这一阶段,其进一步开阔了视野,遇到了很多志同道合之人可以交流。

随后18岁考入长沙,考入湘乡驻省中学,遇到杨昌济。这不得不说又是毛泽东的一大转折点。说到杨昌济,那真是大师级别的人物。按照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在国内情话北大上完大学,之后又去美国哈佛、英国剑桥留学,之后又留任教学。涉猎范围非常广泛,有哲学、文学等方面。

在杨昌济的指点下,毛泽东在哲学方面领悟非常快。而哲学对其后续看透事物本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有一个老师带着学习,比自己一个人琢磨要有用得说,特别是哲学方面。而杨昌济带给毛泽东的资源,则不仅仅只有知识上的提升,而更有人脉、见识上的提升。

当时杨昌济在国内可谓是清北级别的大家,与陈独秀、李大钊等都是平起平坐。接着杨昌济的推荐,毛泽东得到了与大家名流交流的机会。这样的交流机会让毛泽东打破了对老一辈思想的盲目崇拜,从而使得后来自己能自成一派。

说到这里,貌似都是在说毛泽东运气好,这样貌似不太公允。运气是一方面,但能一直这么坚持学习、读书,也要归功于毛泽东自身的热爱。想想如果毛泽东自身实力不行,又不热爱读书、不爱国,那也得不到名家的赏识。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启示,要去追求自己热爱的事物,这样才能坚持得更久,也才有可能得到大佬的赏识。

这本书是否值得一读呢?如果你之前没读过毛泽东的传记,那这本书是值得一读的。我读过不少毛泽东的传记了,因此我的评价就是三星(还行)了。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乌合之众是一本研究群体心理的书籍,其写于100多年前。作者预言群体的时代已经来临,这将是及其强大的力量。不得不说,作者的预言还真是准确。从教员的革命成功,到如今的自媒体时代,大众群体的力量越来越强大了!

书中一开始指出:个人是有个性的,而群体则是没有个性的。群体的出现必然伴随着个性的消失。

那个群体里面的所有人的情感和想法都指向了同一个方向,他们那些有意识的个性消失了,一个集体的思维形成了。
自觉的个性的消失,以及感情和想法向一个不同的方向的转变,是将要变成有组织性的群体的人表现出的首要特征,它并不总是需要一群个人同时出现在一个地点,在某种暴力情绪的影响下,例如一个国家事件,成千上万的孤立的个人也会获得一个心理群体的特点。

简单地说,作者通过观察总结出了群体的一些特征。这里简单聊聊三个观点:群体无意识、群体不关心事实、群体不接受理论。

群体无意识。 《乌合之众》中最基本的观点就是个人是有意识的,而群体则是无意识的。人的绝大多数行动,都是跟着感觉走,受到情感、本能、欲望,这些无意识因素的支配。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人做坏事会心惊胆战,但是一群人做坏事却觉得很刺激。这就是群体把个人的意识给淹没了。

群体不关心事实。 在群体中,想象力会变得非常敏感和强大,任何一个小的刺激,都会引发无穷的想象,都有可能被脑补成巨大的阴谋。群体不像个人一样有意识,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想象后,这个东西是否是事实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人潮汹涌的情绪。

群体不接受理论。 群体难以沟通,不接受负责的理论,它们倾向于任何事情都简单化。在群体眼中,一件事要么全对,要么全错,非黑即白!想一想我们的网络暴力,是不是这样子?

看完之后我不仅思考一个问题:这本书对于我的生活有什么价值?

如果你是一个与传媒相关的人员(危机公关、政府人员、自媒体等),那么这里提到的一些群体特征可能可以帮助你理解一些现象。例如:为什么钓鱼岛事件会引发砸车事件?为什么会发生那么离奇的网络暴力?

简单地说,大众心理学可以帮助你理解任何与群体相关的事情,让你明白为什么是这样?我们可以怎么做。

《代码精进之路》

这本书更多是一些零碎想法的合集,从代码规范讲到设计原则,再到团队协作、团队管理,涉猎非常广。我之前读过的另一本类似的书是《程序员修炼之道:从小工到专家》,但《程序员修炼之道》还是强不少。

本书很多地方都是一些概念的介绍,自己一些独特的见解相对较少。再加上整数是零碎想法的合集,所以读起来收获一般。可能对于刚刚工作的程序员朋友比较合适,可以简单翻阅一下,了解一些信息。

对于我来说,四星必须是真的有独到见解,五星必须是深入浅出或者是很大的收获。很显然本书还达不到这个层次,所以我给的是三星的评级。实际上《程序员修炼之道:从小工到专家》也就只有四星的评级,所以三星相对公允了!

《设计模式就该这样学》

写设计模式的书,有很多写得不错的,例如:《设计模式之禅》、《大话设计模式》。写的人多了,要再写一本同样主题的书,那么就得从新的视角去写。本书从源码和真实业务场景去写,可以说是一个还不错的选题。

可惜的是,书的内容和书名严重不匹配,有点感觉是挂羊头卖狗肉。这么说或许有点过分,但当你仔细读一读,你会发现确实写得一般。书名写的是基于源码和真实业务场景,但实际上基于源码就是堆一堆源码,解释得很少。基于真实业务场景,就是咕泡学院的课程例子。而这些课程其实也并不是工作实战,而是培训的课程。

对我来说,会被这本书吸引,主要是写着「基于经典框架源码」。而我看完了设计模式,刚好想看看这些设计模式在哪儿用到,想加深一下对这些设计模式的理解。但实际看完下来,这本书能给我带来的确实有限,所以给个两星级评价不过分。

如果你是初学者,那么看《设计模式之禅》、《重构》更合适一些。这本书本身简单翻一翻就可以了,写得并不那么生动,也没那么深入,泛泛而谈。

《好的爱情》

认识陈果是在抖音上,当时听到她讲关于爱情的观点,觉得醍醐灌顶。于是看到这本书断然拜读了!但看完之后却觉得太失望了。这本书并没有像抖音里说得那么好,很多时候都是说了好长一段,然后再补一句鸡汤。 我眼中怀疑这本可能就不是她自己写的,而是别人代笔的。抖音里她讲的内容,和书里的内容完全是两个质量,一个天上一个地下。